1 范圍
本標準規(guī)定了蒙古族傳統(tǒng)奶制品 策格(酸馬奶)的術語和定義、基本要求、生產工藝管理、包裝和貯存和運輸。
本標準適用于內蒙古區(qū)域內采用蒙古族傳統(tǒng)工藝生產的策格(酸馬奶)。
2 規(guī)范性引用文件
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單)適用于本文件。
GB 4806.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
GB 1930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生乳
DB S15/008 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蒙古族傳統(tǒng)乳制品生產衛(wèi)生規(guī)范
DB 15/T 1983 蒙古族傳統(tǒng)奶制品 術語
3 術語和定義
DB15/T 1983界定的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。
4 基本要求
4.1 生鮮乳要求
應符合GB 19301的要求。
4.2 生產用工器具要求
應符合GB 4806.1和DB S15/008的要求,并符合食品相關產品、工具、容器食品安全要求。
4.3 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要求
應符合DB S15/008的要求。
4.4 加工人員的衛(wèi)生要求
應符合國家對食品從業(yè)人員的相關規(guī)定。
5 生產工藝管理
5.1 凈乳
生鮮乳經(jīng)稱量、用凈乳機或食品級濾袋凈乳后,倒入清洗干凈的發(fā)酵容器中。
5.2 培養(yǎng)呼仁格(引子)
在小型發(fā)酵罐中,采用露水或馬駒反胃凝結奶或小米發(fā)酵馬奶培養(yǎng)呼仁格(引子),使其成熟。
5.3 接種、發(fā)酵
5.3.1 一次性制作成型策格
于16℃~20℃室溫,在裝有鮮馬奶的發(fā)酵罐中接種15%~25 %的呼仁格(引子),不間斷地搗攪3000次~3500次,均質,制成成熟的策格(酸馬奶)(pH 4.0~4.5為宜)。
5.3.2 續(xù)加性制作成型策格
于16℃~20℃室溫,在裝有鮮馬奶的發(fā)酵罐中接種15%~25 %的呼仁格(引子),邊加鮮馬奶邊搗攪,搗攪3次/天,每次不間斷地搗攪1000下,使其制成成熟的策格(酸馬奶)。加鮮馬奶時應搗攪。
5.4 冷卻
將發(fā)酵成熟的策格(酸馬奶)冷卻至1℃~4℃貯存。
6 包裝
應符合DB S15/ 008 或蒙古族傳統(tǒng)奶制品包裝、標簽、標識的相關要求。
7 貯存
冷藏(0℃~4℃)或冷凍(-18℃以下)。
8 運輸
8.1 運輸工具
8.1.1 應根據(jù)食品的類型、特性、運輸季節(jié)、距離以及產品保質貯藏的要求選擇與產品相適應的運輸工具。
8.1.2 運輸應專車專用,不應使用裝載過化肥、農藥、糞土及其他可能污染食品的物品而未經(jīng)清洗消毒處理的運輸工具運載食品。
8.1.3 運輸工具在裝入食品之前應清理干凈,必要時進行滅菌消毒。
8.1.4 運輸工具的鋪墊物、遮蓋物等應清潔、無毒、無害、無異味。
8.2 運輸管理
8.2.1 運輸過程中應采取控溫措施,定期檢查車(船、箱))內溫度以滿足保持食品品質所需的適宜溫度。
8.2.2 不同種類的食品運輸過程中應嚴格分開,性質相反和互相串味的食品不應混裝在一起,不應與化肥、農藥等化學物品及其他任何有害、有毒、有氣味的物品一起運輸。
8.2.3 裝運前應進行食品質量檢查,在食品、標簽、單據(jù)三者相符合的情況下才能裝運。
8.2.4 運輸過程中應輕裝、輕卸,防止擠壓和劇烈震動。
8.2.5 運輸過程應有完整的檔案記錄,并保留相應的單據(jù)。需冷鏈運輸?shù)膽涗浝滏溸\轉溫度。
以上為標準部分內容,如需看標準全文,請到相關授權網(wǎng)站購買標準正版。